新时代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重发展,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充分感受我国精神文明进步、国民教育发展,我校学子深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地区,学习实践理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探寻非遗文化,传承中华传统
7月29日,化工学院肥城桃木实践队,开始了对桃木生长环境与理化性质的研究和桃木文化产业的调研。团队成员跟随肥城市旅游发展中心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来到肥城市桃文化博物馆,聆听并参与了此次桃文化专场活动。
团队成员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仔细观赏了桃木文化,了解到桃木产业在产业化发展进程中,肥城桃木商品逐渐形成了更加精细生动的雕刻技法,更加饱满丰富的雕刻风格,更加广泛的雕刻内容。形成以桃木剑、桃木如意桃木挂件、桃木摆件、桃木梳、桃木办公用品等为主要产业,以旅游发展为附加产业的新型发展模式。

以肥城桃木雕刻为代表的各地特色文化都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且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更是历史的真实见证。团队成员认识到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是刻不容缓。故乡之情永不衰,物质文化稳发展。从发展中前行,在发展中进步,让中华文明照亮世界大地。
高扬民法典旗帜,助力新法典普及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在新法实施前夕,文法学院组成“红麦穗”民法典宣讲志愿团来到历史名城山东临淄,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引导群众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
7月31日—8月6日,在当地村委会干部的带领下,“红麦穗”走进了临淄的五个村镇与一个社区,通过发放民法典宣传折页、填写调查问卷、实地走访调研等多种方式向当地居民科普讲解了婚姻家庭、财产关系、土地纠纷以及房贷网贷、遗产继承等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队员们营造了良好的民法互动宣传氛围,助力当地居民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

此次社会实践,队员们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传播民法典精神,普及新法典意义,在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优良风貌的同时,通过落实民法典“人民为中心”的精神使民法典更好地维护人民权益,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文明随风行,学习新风尚
为共建新时代文明风尚,践行新时代绿色生活理念,7月25日,财经学院“文明随风行”志愿服务队来到山东省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桥头镇桥头村,开展了为期14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成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等方式了解了当地村民对于共建新时代文明风尚的认识,通过调研发现,通过提高村民生态环保意识,以文明乡风促绿色生态,以优质的绿色乡村文化带动经济发展,能更好的满足当地村民对于提高经济水平的需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而能够更好地建设美丽文明乡村。但是现阶段践行科学健康的文明生活方式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很多老人对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并不了解。
针对成员们的调研走访结果,实践团队决定举办文明宣讲活动,着眼倡导文明生活风尚,积极参与保护野生动物、宣传科学健康文明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并将疫情防控与乡村习俗相结合,配合防疫工作经验更加生动地向群众宣传防疫举措,引导基层群众革除陋习不吃野味,提高公众生态环保意识。

此次志愿服务宣讲活动得到了村民广泛地参与和认同,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提高了村民生态环保意识,带动村民积极参与保护野生动物,革除陋习、不吃野味,以文明乡风促绿色生态,以优质的绿色乡村文化带动经济发展,从而更好地建设美丽文明乡村。
通过一系列学习调研活动让青年人真切的感受到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感受到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的需求。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不做笼中金丝雀”,为国家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怡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