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院肖新峰博士海洋微藻毒理研究课题组在生物质、生物能源和微生物领域一区TOP期刊《BIORESOURCE TECHNOLOGY》(IF=7.539)上发表了题为“Physi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responses and tolerance mechanisms of Isochrysis galbana to Cr(VI) stres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针对重金属Cr(VI)对海洋球等鞭金藻的胁迫作用进行了毒性机理探索,旨在弄清海水重金属对微藻生长的影响,以及微藻生理生化指标的调控机制,为微藻在重金属水体生物修复领域的应用打下理论基础。
研究发现,Cr(VI)胁迫环境对球等鞭金藻生物量,叶绿素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产生影响,其浓度为0.5mg/L时,可促进生长、叶绿素a和可溶性蛋白的合成增多。浓度由1.0mg/L增加至10.0mg/L时,微藻的生长受到抑制,叶绿素a和可溶性蛋白的合成相应减少。并引起微藻细胞结构的破坏。
研究还发现,球等鞭金藻对Cr(VI)胁迫引起的氧化应激具有调控作用,主要表现在丙二醛含量升高,微藻酶系统产生应急调控;Cr(VI)既可以在微藻细胞表面进行吸附也可以在藻细胞内部进行累积;并通过XPS证实了Cr(VI)在细胞内部分转化为Cr(Ⅲ)而降低其毒性,分子模拟也进一步验证了实验结果。
研究是在肖新峰老师指导下,由2017级环境工程研究生靳梦同学完成的。该课题组在海洋微藻生态毒理领域开展了相关基础研究,小球藻、小环藻、螺旋藻等藻种的海洋重金属、农药、表面活性剂等环境毒物的毒理学机制仍在研究之中。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biortech.2020.122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