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21日,山东科技大学矿业学院“初心为终,匠心为用”传统文化暑期调研队奔赴青岛市即墨葛村学习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饽饽榼子,探寻那扎根于乡间沃野的一门古老技艺。
即墨葛村的饽饽榼子驰名远近,距今已经有二百余年历史,是我国北方传统木雕工艺品的典型代表之一,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即墨,逢年过节及喜庆之日,家家户户都要做些花样饽饽,以示喜庆,后来便用苹果、梨、山楂等果树类木材雕刻出的专用模子来制作这些面食,这些专业模子又称“榼花”、“饽饽榼子”,采用浮雕与线刻结合的方法刻成丰富的花色纹样。用饽饽榼子做成的鱼、桃、元宝、荷叶、莲蓬和十二生肖等象征吉祥的面食,造型美观。而如今,葛村的榼花制作艺术却面临几近失传的尴尬局面,会雕刻榼子的仅有村里几名老民间艺人。
实践队员听取了王主任关于饽饽榼子的报告
实践队员与王主任就饽饽榼子的传承问题展开讨论
怀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与好奇,调研第一天,实践团队一行人便来到了饽饽榼子手艺人王大哥家。王大哥可是村里闻名的人,实践队员们热情满满地围着王大哥,王大哥也热情地给实践队员们介绍饽饽榼子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讲解饽饽榼子的制作方法。王大哥邀请实践队员们亲手制作饽饽榼子,大家充分感受到了文化传承人的淳朴与热情,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王大哥手把手教实践队员制作饽饽榼子
从王大哥家出来,实践队员们又走访了当地村民,其中一位老奶奶热情地告诉我们“我从小时候就知道饽饽榼子,当时家家户户都在用,那时候远近的人都来咱这大集上买。”从老奶奶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满满的骄傲与自豪。接着,我们又采访了几位中小学生,他们告诉我们,自己并不了解饽饽榼子,当问道他们是否愿意学习制作饽饽榼子时,大家沉默不语。这不禁发人深思,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民间技艺的传承,看来还须从娃娃抓起啊。
实践队员采访老奶奶
古老的文化,孕育灿烂的文明,一辈辈手艺人传承下来的文化技艺不能被遗忘。接下来几天,我们还将走访饽饽榼子老一辈手艺人、传承人、制作工坊以及大小集市,继续探寻饽饽榼子二百年来的演变足迹,跟着它一起走过历史的岁月。(于海洋 刘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