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学校获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05日 08:22  点击:

近日,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项目资助结果,我校曾庆良教授、陈绍杰教授、李智斌教授主持申报的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正式获批立项。我校该类项目获批数量位居省属高校前列。

曾庆良教授主持的“基于放煤支架承载和姿态参数监测的放煤过程智能感知与控制”项目,获资助直接经费为260万元。项目针对山西省及国家能源产业对综放开采智能化发展基础研究需求,提出基于离散单元方法、多域联合分析方法及深度神经网络方法,建立基于双重放煤状态感知的时序敏感控制模型,探讨综放开采顶煤采动应力演化特征,获得放煤支架支护行为变化对顶煤演化规律的影响,研究放煤状态信息动态感知方法,揭示煤矸流动对放煤支架受冲信息影响机制,建立基于放煤支架群体受冲信息的不规则放煤空间煤岩界面辨识模型,明确放煤支架对放煤状态动态扰动机制,最终形成对放煤支架群组综放全过程的智能控制。

陈绍杰教授主持的“中原城市近郊采煤沉陷区大型建筑建设利用基础研究”项目,获资助直接经费252万元。项目面向中原城市近郊采煤沉陷区大型建筑建设利用基础研究需求,以河南、山东矿业城市近郊采煤沉陷区大型建筑建设利用为背景,采用现场调研、理论研究、室内试验、工程验证等方法,构建采动地层损伤与承载力学模型,揭示采动地层长期稳定状态和失稳活化机理,确定采动地层失稳活化的力学判据;建立大型建筑-地层-老采空区相互作用模型,揭示大型建筑-地层-老采空区系统承载、变形、损坏演化机制;建立采煤沉陷区采动地基精准注浆加固理论与技术,构建采动地基加固效果评价模型;结合城市近郊采煤沉陷区建设利用实际,形成城市近郊采煤沉陷区大型建筑建设利用模式。研究成果将完善采煤沉陷区大型工程建设利用基础理论,对科学指导城市近郊采煤沉陷区大型建筑建设利用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李智斌教授主持的“海洋立体空间信道中的激光通信控制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资助直接经费为259万元。项目面向山东省智慧海洋建设中海量信息传输的技术需求,构建以浮空器为中继平台的海洋立体无线激光通信网络,围绕其面临的控制技术卡脖子问题,建立海洋立体空间信道模型,针对激光通信瞄准、捕获与跟踪控制系统,揭示复杂海洋环境下外部扰动影响机理,理清内部特性耦合关系,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建模与控制方案,提出故障状态性能评价与容错控制优化方法,探索浮空器精细区域控制策略,并基于激光通信载荷适配性进行迭代优化。项目最终将通过面向海洋立体应用场景的集成仿真与试验验证,形成海洋立体无线光通信先进控制技术整体解决方案,有望突破复杂环境下激光通信链路快速建立、稳定保持和高质量数据传输的共性难题,为山东省智慧海洋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网络的建设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保障。

据悉,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旨在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作用,吸引和集聚全国的优势科研力量,围绕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聚焦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促进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创新,推动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直接经费平均资助强度约为260万/项,资助期4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获批情况是高校科研能力和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截至目前,2023年学校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1项,其中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3项、面上项目47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0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直接费用合计4934.50万元,立项数和资助经费数均创历史新高。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的再次获批,标志着学校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的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相关新闻

    网络新闻投稿邮箱: netnews@sdust.edu.cn
    版权所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