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风华百年初心不改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01日 00:00  点击:

一百年前,当世界东方的古老中国仍然处于风雨飘摇的动荡之中,一束光以磅礴之力劈开了旧中国坚硬如磐的铁幕,唤醒了暗夜中沉睡的灵魂,给当时内忧外患的中国带来新的火种,将光明与希望的星火洒遍中华大地。这束光便是中国共产党。
1921年,在烟波浩渺的江南水乡——嘉兴南湖,一叶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缓缓驶出。这只小小红船,正在见证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彻底撕破昏暗年代的虚伪面具,照亮了当时山河破碎的旧社会,击碎了国人心中封建愚昧的枷锁。从此黑暗中竖起一座灯塔,动荡中擎起一面旗帜。
1927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第六个年头,一群身怀赤子之心的仁人志士救人民于水火,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自此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同年9月9日,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响震全国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霹雳一声爆发了,起义的烽火势欲燎原,工农武装革命的巨大风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湘赣。这次起义第一次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中国的革命史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回首那段阴霾岁月,列强压境,日寇辱华,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国共产党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们用热血书写出不屈不挠的奋斗史诗。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同志不幸被捕入狱后经受各种酷刑的摧残仍坚贞不屈,临刑前,他慷慨激昂道:“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荣的胜利!”他高呼着“共产党万岁”从容赴死,将生命永久定格在38岁。方志敏在狱中戴着比普通囚犯还要重10斤的铁铐仍坚持写作,写下“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等近14万字的文著。最终他英勇就义,践行了“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铮铮誓言……历史的风尘打磨不出完美的璞玉,却留下了忠烈的侧影,岁月的风沙洗练不出完美的浪花却刻画了赤胆的英雄。中华民族的英雄架海擎天,在绝望中苦苦坚守,在黑暗中仰望光明,在历史深处写下崇高。
  中国虽然曾经历战乱与侵略,困苦和血泪,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中华儿女风雨同舟,同心同德,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钢铁长城。难以忘却1949年天安门城楼前的钢铁雄师,古老东方上空一道闪电惊雷,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强壮的臂弯中降生了。自此,中国巨人再次屹立于世界东方日出之地,中国红与琉璃黄交相辉映,五星红旗永远高高飘扬。
  新中国建立伊始,经济萧条,百废待兴。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自力更生、忘我拼搏,勇于攀登、迎难而上,牢牢奠定了中华民族腾飞的坚实根基。中华儿女秉承着“铁人精神”奉献自己的一生,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担,于千尺浪潮的四海里书写祖国建设事业的新篇章。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此,雄狮觉醒,蛟龙腾云,万里江山万家兴。平地拔楼,铁路密布,公路成网,信息畅通,飞机翱翔。神舟起航上九天,蛟龙潜海下五洋。“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提出、新型经济全球化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今日之中国更是世界之中国。繁星般的变化,划破了寂静夜空,为我们带来新时代的曙光,实现了国家海晏河清、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宏伟图景。当贫穷与困窘的日子随着时光流逝而逐渐远去,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这些惊世成就的缔造者,便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与伟大的中国人民。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是南湖红船上寻找光明的“摆渡人”,于绝望中振作,在危难中逢生。他们不畏黑暗,砥砺前行,谱写了一篇篇荡气回肠的慷慨壮歌。在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中国共产党是领航中国行稳致远巍巍巨轮的“掌舵者”,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从沉沦中奋起,在苦难中辉煌。成就波澜壮阔的东方传奇,将复兴图景描绘在前进道路上。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的内心都有一束炽热燃烧的不灭火种,正是对祖国、对人民的无疆大爱点亮了他们闪烁的双瞳。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以挽民族于危亡之际、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为己任。百年薪火相传,风雨兼程,百年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百年披荆斩棘、踔厉奋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是他们可以随时牺牲一切为之奋斗的不变理想。
  山河壮丽,江山不老。岁月峥嵘,祖国常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热血依然澎湃,回首百年,我们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要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跋山涉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生逢盛世定当不负盛世。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向着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前进。作者蒋冰倩


相关新闻

网络新闻投稿邮箱: netnews@sdust.edu.cn
版权所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