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我在校广播站的三年

发布时间:2008年07月09日 00:00  点击:

  快要离开广播站了,回首在广播站工作的点点滴滴,百般滋味涌上了我的心头。
  2005年,我刚入学一个多月,学校的社团开始纳新,整个繁星广场熙熙攘攘好不热闹。看着广场上各式各样的社团和学生组织,我感到那种专属于大学校园和大学生的年轻、朝气扑面而来。我在各社团间穿梭,面对着如此多的选择,犹豫不决。正在这时,我听到了广播中开始播放校园广播纳新的通知。当一名电台播音的梦想一下子清晰地浮上心头。我心中立即对自己说:这就是我想要的!于是,我立马赶到广播站纳新现场。在了解了广播站七天七个不同主题小组的结构后,作为一名狂热的“门槛级”球迷,我把目光凝聚在了周二体育组。
  这个决定,深刻地影响了我的大学三年。三年中,每个周二的下午,我都无怨无悔地献给了这个团体。
  为了能够顺利进入广播站,为了能够从300个同样拥有“当播音员之梦”的同学中杀出来,我把“当一名播音员”的目标降为“当一名体育栏目的编辑”———“只要能进入这个集体就好”,我对自己说。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我避开了播音员初试复试三试的严酷淘汰。我按要求提交了一篇自己写的球评,经过两周的漫长等待,终于接到了让我到广播站开会的电话。
  就这样,我成为了广播站正式的一员。即使是做一名编辑,我依然非常开心。毕竟,能够在广播站工作,也算是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了。
  虽然编辑是一个幕后工作,但编辑的工作决定了一期节目的质量。所以,作为一名编辑,同样需要对工作的认真态度。从一期节目的主题内容选定,到资料的搜集,再到每篇稿子的审核修改,甚至背景音乐的选择,都必须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只有每一个环节做好了,节目才会精彩。
  我在广播站工作的第二年,迎来了一个重大事件———CUBA全国决赛在我校举行。制作CUBA特别节目的任务自然落在体育组的肩上了。接到制作节目任务的当天晚上,我在床上苦苦思量该怎么把节目做得充实。想到了要点,就借手机微弱的光在纸上写下来。比赛之前的那个周末,我们节目组的同学一起穿梭于校园的各个角落进行随机采访,同时我们还从上千首歌中挑选了十首最适合CUBA的音乐备用背景音乐。
  就这样,比赛刚结束一个小时,我们的特别节目顺利播出了。那一刻,听着喇叭中传出的声音,我们被一种喜悦包围了。
  后来,广播站进行了编播一体改革,我又开始了播音工作。刚接触到播音,我才知道播音并不容易。我面对话筒,不由自主地紧张,本来好好的一句话,到了嘴边就变形了。
  于是,在老播音员的指点下,我在播音开始之前,尽量熟悉稿子,多看,多读,做到成竹在胸。
  随着对播音工作更深入的接触,我发现只有认真的态度还远远不够。播音不仅需要嗓音条件好、普通话规范,还需要找到自己的播音风格,要有可辨识度,让听众感觉舒服。这些,只能靠多学习、多揣摩了。
  我所在的体育组可以说是播音难度相对较大的一个组。在体育新闻和各类体育评论中有大量的外国人名、地名、球队名,哪怕是一个铁杆球迷,面对这些拗口的名字,也偶尔会出现口误。为了做到播音时准确无误,我养成了见到体育类报纸杂志就拿来诵读的习惯。
  就这样,我在广播站走过了三年的时光,从一名体育编辑,变成了一名体育播音,接着又成为了体育组的组长、编辑部的部长,最后走到了站长这个位置。一路走来,见证了广播站一步步的成长。与广播站一同成长的还有我自己,第一次写球评,第一次播音,第一次做CUBA专题,第一次做面对面访谈,第一次纳新,第一次参加校运动会播音———太多关于广播站的第一次需要铭记。在要离开这个集体之际,千言万语汇成两个词———感谢和祝福,感谢广播站带给我的所有一切,祝福科大校园广播的明天会更好。
  (范雪婷,机电学院物流工程05级的学生。2007至2008学年担任校广播站站长。)

相关新闻
 

网络新闻投稿邮箱: netnews@sdust.edu.cn
版权所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