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多数红迷一样,本人生平有三恨:一恨借书不归还,二恨曹公早归天,三恨大清无网盘。
这三道令人抓狂的恨,给八十章以后的情节覆上一层云翳。虽然各人命运在判词中一早写就,终究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可我还是忍不住想,要是能看到当年丢失的后四十回,大概会有与现在流传的版本截然不同的感觉。
而其中最渴望看的,莫过于黛玉之死。高鹗版本中,宝玉洞房花烛之夜,黛玉焚稿泣血,魂归离恨天,自此绛珠仙草还泪一愿达成,只留那神瑛侍者的凡人之身,还在红尘中折磨。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最早也最坚决反叛时代的人,最容易被时代洪流吞没。可怜颦儿一腔赤诚,终究被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磋磨致死。
三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探春李纨叫人乱着拢头穿衣,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在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
忘记何时看人统计,前八十回,簪缨氏族之家或是布衣草芥之辈,无一不交代地利落清楚,浩浩汤汤六十一万字,竟只有两个“啊”字。而后四十回随意揭开一回瞧一瞧呢,高下立判。
先人文笔如何自然不是我能随意置喙,古往今来对这部经典的狗尾续貂之作不计其数,高鹗版本已是其中佼佼,只是当然不能与曹公相媲美。
所以不妨只思考一下情节设置。
初读红楼时我还乳臭未干,吃力又懵懂地读着,甚至不知道此处是旁人续写,却也微妙地察觉到一些蹊跷。
她究竟说了什么呢?像怨气冲天的弃妇一般高呼“你好狠的心啊”?还是性命垂危之际给出最后的嘱托“你好生珍重罢”?
黛玉敏感多思,却也不是沉湎伤痛不辨是非的蠢人,她得知宝玉娶妻,深知已被贾府抛弃,可惜自己身如三春蒲柳,运似沧海浮槎,茕茕孑立,无可转圜。于是她当即将手帕和诗稿焚毁,断绝痴情,弥留之际更是要求将自己送回姑苏,保全最后的尊严与体面。
所谓“冷月葬诗魂”,大概就是如此。手帕是她与宝玉心心相印的信物,诗稿是她寄寓情怀的载体,烧毁了,也就一并扼杀了她青涩的爱情和孤绝的灵魂。所以黛玉死前应当是畅快的、释然的吧?偏偏一句“宝玉,你好——”又肝肠寸断,倒显得她犹有满心不甘与怨愤。
沉疴难愈、孤苦伶仃,又有前世因由,黛玉之死乃是必然,但关于她的死因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玉带林中挂”暗示黛玉上吊而死,难免太过牵强附会;有人凭借“寒塘渡鹤影”断定黛玉沉水而亡,可她是舍不得花瓣脏在水里、宁愿荷锄葬花的性格,怎会甘愿深陷泥淖?
无论如何,正如八七版黛玉扮演者陈晓旭所说:“我自己觉得如果让我来写林黛玉的后四十回,林黛玉的结果,她绝对不会是带着一种怨恨、一种遗憾离开人世的,她一定是最后明白了。因为我们大家在前面的判词和太虚幻境里面已经看到了林黛玉这一生是来酬愿的,也就是说她为了用她一生的眼泪来还贾宝玉对她的灌溉之情,所以她酬愿了之后一定会觉悟。因为她的心愿已经了了,所以她一定会把这个情看透了之后带着一种解脱的心,又回到了天上。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而不是带着一种哀怨,这个哀怨呢是一种未了的情因迷惑。”
据此,我认为,高鹗虽续出了后四十回红楼,却没有真正读透红楼、读懂曹公。
黛玉承载着爱情线,却并非为爱情而死。十八世纪后的女性角色们,苔丝、安娜、艾玛,以及我们的黛玉,几乎都是年少早亡的结局,创作者们赋予这些女子以热忱的爱嗔、多舛的命途、出尘的理想、代表着新生的觉醒的蓬勃力量。她们是激荡着燃烧的女子群像。
她们的命运并非全然相同,大多遇人不淑,被诱骗或自甘堕落,历尽艰辛后凄惨离世,发人深省。而黛玉是不同的,她与宝玉的木石前盟早自赤瑕宫、三生石就注定,所以相较幸运的是,宝黛的爱情是真挚的,只是迫于世俗终究不能相守。
因而,对比之下黛玉的死就更富深意,她缠绵病榻已久,心中更是郁结难抒,可焚稿断情的那一刻起她已不是弱柳扶风的林妹妹,而是有主见、有尊严,果敢、决断的觉醒了的人。
长大后的我于是不再好奇潇湘妃子那句未完的话,无论她因何而死,无论她死前说了什么。如果叫我来曲解一下,这句“你好”还不如是地上的潇湘妃子酬愿后了无牵挂地陨落了,朝天上的绛珠仙草遥遥致意。(作者:崔维佳)